「同志運動同我係密不可分,我身邊九成朋友都係搞組織同平權嘅人,我甚至唔係好知道身邊異性戀朋友諗咩。」郭可芹(Mo)笑言自己在香港性別運動圈子是名「資深同溫層」,小學已清楚自己的性取向,至Year 3加入G點電視做義工,開始參與同志運動。作為性別小眾、組織倡議者和媒體人,Mo近年反覆思考同志倡議運動和自身的關係:「小眾社群唔係講人數多少,而係喺社會缺乏位置或不被看見嘅群體,呢個代表我嘅身分(性別小眾)正正係我想強調嘅。」
以鏡頭紀錄性別小眾運動的歷史,以文字資訊倡議性別小眾議題,G點電視成立於2008年,是香港首個為性/別小眾社群服務的網上電視台。2018年隨著最後一屆「香港同讀文化節」暫停運作,至2020年4月重新出發,台長Mo寫道:「要試的實在太多了,因為我們相信,香港性/別小眾運動未死,而且還有很多可能性。」
「以前係講壓迫狀態(歧視、污名),而家係講平權(平等、多元)。」從前倡議立法保護不同性傾向人士,現在倡議是爭取與「主流社群」享有同樣權利。隨著香港談論性別議題空間續漸縮少,Mo預示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進程將會停濟不前,同性婚姻及伴侶權利更遙遠莫及,如是每年一度的同志活動更見珍貴。「喺一年難得嘅機會畀同志講自己嘅議題,都係個公眾教育嘅機會。」
Mo認為香港同志運動轉捩點是2012年名人出櫃潮。原本擔憂名人come out會令同志議題變得明星化,僅成為娛樂事件和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,意想不到地這為同志社群帶來正面影響。「多咗人討論同性戀,起碼媒體上嘅呈現係少咗污名化,最多講吓何韻詩點解唔變做Trans(跨性別者),但又唔夠膽話明哥係『死基佬』。」其時出櫃是勇敢宣言,同時定調性別小眾要「驕傲做自己」,這契機讓Mo更深刻思考本地同志運動在社會泛起的絲絲漣漪。
從Love is love的簡單口號說起,Mo視以嘉年華、市集形式舉行的年度性別小眾活動為倡議「最低門檻」。加上Pride Month推動,商家和企業表態支持不同性傾向員工並推動性別友善內部政策,Mo贊同:「當『同志平權』件事簡單咗更易連結到普羅大眾,唔需要有社運經驗或讀過性別理論都知同志搞緊乜嘢。」
「過去多咗好多打正旗號講性別議題嘅private空間,個問題變成點令百花齊放嘅佢哋被看見。」Mo補充網絡空間也是發聲渠道,重啓G點電視也是必然的平權路。資源有限,G點電視傾向做慢而具深度的小眾社群資訊整理。由報章走向資訊碎片化年代,Mo著眼報導脈絡,本地性/別小眾司法覆核案件資料庫、海外同性婚姻爭取進程和「同性伴侶權利一覽」懶人包都是G點電視的熱門文章。以媒體身位平權,G點電視希望更多性別小眾社群動向和議題走入主流媒體,同時裝備關注性別議題的讀者。
今年6月G點電視推出「彩虹商家」,至今已有過百家商家登記,其時討論有義工提出:「究竟甚麼是性別小眾友善?」對Mo來說:「我覺得唔需要由我哋去定義咩係性別友善,我哋比較重視店主嘅主動性,填張form,已代表願意行出第一步。」讓百花齊放的性別友善商家得到肯定,繼而連結公眾及讓LGBTQIA+朋友感到被歡迎,一張貼紙、一個網站和一張名單已見成效。
將性別事回歸日常生活層面,Mo鼓勵所有人可在自己身位和專業範疇加入性別元素。「唔係話身邊有兩個friends係同志就係關注咗,希望大家進一步留意而家嘅制度對性別小眾點唔公平?」不要以順性別異性戀思維思考日常,多問WHY NOT,這正是作為台長的Mo在G點電視持續報導、整合性別小眾資訊和服務性別群體的前進目標。
G點電視:
————
【性別(Verb)- 1】
擴闊您對性別的想像
一坪半性別空間的存在和美好
【性別(Verb)- 2】
無牆教會與同志牧師
卜莎崙牧師的愛和事奉
初試啼聲文章重溫:
專欄【聽講話】重溫:
支持我們繼續寫: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