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牆外場內:生命故事不過是三個活動宣傳?

上回提到,基督教機構前線同工為了上而下的服務要求,不得已要開辦「為做而做」的活動,以求滿足捐助者對數字的要求。


還記得社工畢業初期,我在青年中心首日上班,第一日上司給我的任務,不是慢慢了解中心的背景和運作,又或者機構的歷史和理念,而是要提交至少三個活動的宣傳內容。我問甚麼時候是「死線」,上司回答,是幾小時後、放工前。首日上班,這就讓剛剛畢業的我感受到社工前輩所說的辛勞。對於一個未熟悉現場環境的新人,霎時要準備三個活動宣傳,除了需要絞盡腦汁,還要心理建設──原來青年中心的活動,不過是即日隨心構想出來,學院中所談的理論、原則和方法,通通不是最重要。最重要的,是有活動。


那一年像銷售員一樣,一年被要求的服務數字是二百二十至二百三十次。扣除假期,即每日大約需要進行一節活動或個案面談。聽下去還好,每日上班解決一個問題就可以了。不過,正式落場跑數時,就發現每一次都不簡單。一次入學校的活動,長約一個多小時,但事前的工作絕不省時︰外出購買物資、製作計劃書供上級和校方審閱、事後製作活動報告和財政報表、製作Powerpoint等等。如果你是仍有夢想和創意的同工,還會思考活動中如何靈活運用社工理論,讓參加者可以得著生命改變。但進到場內,我就明白,為甚麼不少師兄師姐,都喜歡循環使用上一年的活動內容。很多時具創意的活動,校方高層未見過,覺得風險太大,隨時胎死腹中。


講到數字,又想起一次實習時的對話。記得那是遞交活動報告的日子,我在實習時的功課,是考察某個地區的社區歷史,透過歷史文獻、人物專訪、實地考察等,重新整理已被埋藏了的故事,與社區人士、教會領袖和普羅市民,以三小時的實地導賞,思考公民社會的前世今生與未來。當中牽涉的文件、訪問,除了量多,也是罕有。數十年前第一份的社區報、第一位該區區議員、已經老去的教會牧者,全都找回來。負責安排實習的學院職員卻問:「你做了多少次導賞?導賞內容是不是每次都一樣?」言下之意,相信是覺得其他活動次數不足,畢竟當年我辦了約十多場導賞;最後我的分數卻顯示,被扣了一個級別。這裡要問的是,到底是活動的深度,還是活動的數量重要?再有深度、再有歷史與學術價值的成品,對牆內制度而言,不過是一次活動而已。


是的,數字是可量化、可比較、可容易快捷地觀察。深度之作,你需要親自出現、感受、思考,才或可經驗一二。在現代化的社會,這是欠缺效率,是慵懶的;但我們已經進入後現代時期,機械式的人生是必須經歷挑戰和反省。但願每個生命工作者,不論是受薪還是義務的,特別是已經成為在上位者的,都能在數字和冰冷黑暗世界之中,回歸初心,尋回人性。


原文刊於《時代論壇》專欄【牆外場內】:

https://bit.ly/3Jx7gzg

文:Pop巴打


作者:「我要返工」良心平台(findagoodboss.com)創辦人;青年社創人;神學院學生;相信如果停止求變、創新和思考,一樣會成為當日自己批判的「老海鮮」。

————

支持我們繼續寫:

bit.ly/support_firstin

2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