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【70年歷史的本土文化:大牌檔已經所餘無幾?】

起源:

大牌檔早於30年代在香港出現,初期只讓因工傷、退休或殉職公務員的家屬,營運維持生計。大牌之所以是「大牌」,純粹是因為其牌照面積比其他小販牌更大,故得此名字。後來民間將名字寫為「大排檔」,似乎並不是原初的寫法。


黃金年代:

50年代是香港大牌檔發展最薘勃的時代,因為當時戰後,市民的生活漸有改善,外出用膳也更為頻繁,加上政府修例,容許普通市民申請牌照,故令50年代尾的大牌檔牌照數目,多達1,228個。


火速衰落:

70年代開始,大牌檔火速衰落,其一原因是大牌檔因衛生和噪音問題,以令政府改變對發牌的態度,除了停止發牌外,更進一步收回牌照。80年代,政府推出恩恤補償計劃,按牌照價值收回了當時近4成的牌照。另外,如果持牌人離世,政府也會收回牌照。


今天: 文化保育

今天,街頭的大牌檔只餘下大約29間,要感受大牌檔的美食和更重要的人情味,已經愈來愈不容易。但大牌檔作為本地獨特的飲食文化,理應好好被重視和保育。不少大牌檔現已遷到街市的熟食中心之內,但不知風味又是否相近呢?

222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