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本地傳統工業: 碩果僅存的塑膠貨運包裝廠

已更新:2021年12月29日

在新界西一隅的工業大廈裏,有這樣的一層樓,只坐落著兩台機器,便撐起了香港塑膠貨運包裝業的半邊天。由香港工業發達的七十年代至今,「快樂塑膠」(化名)已是香港碩果僅存十間以內的塑膠貨運包裝廠之一,由生產兩米的塑膠包裝紙,轉型至今日包攬機場空運所需五米塑膠包裝紙一半訂單,「快樂塑膠」老闆陳先生(化名)憑著香港人靈活變通的精神,使工廠在香港製造業式微的時代仍然屹立不倒。


「快樂塑膠」原本在六十年代只接小型包裝膠紙的訂單。機場空運的包裝膠紙一直從台灣進口。直到七十年代,國際間遇上石油危機,很多資源也因為禁運不能輸出。香港機場無法從台灣買入包裝膠紙,便把眼睛放到了本土生產上,在香港四出尋找包裝膠紙的供應商。初時由於工廠原址樓底高度限制,沒有空間讓塑膠膨脹成所需尺寸,「快樂塑膠」也做不到這些訂單。直到後來,陳先生租下在柴灣一個樓底夠高的舊倉庫,不但從意大利購入機器,便開始生產高達4.8米x4.8米的包裝膠紙,接受來自床具包裝的訂單。後來,他們的生意越做越大,為了應付需求,先生銳意自行研發自動化生產,由繪畫機器圖紙到組裝機器一手包辦,並且申請專利,大大改善生產效能,便接起香港機場空運貨物包裝的訂單,直至今日仍然專門這種包裝膠紙,獨佔一方。


圖:這些看似是米的白粒,原來就是製作膠袋的原料;加熱、延伸和壓制後, 就成為了一個又一個五米高的大膠袋。


「快樂塑膠」的生產線由融化膠粒,到膨脹塑膠,直至讓塑膠變形成一匹匹膠紙,也是全自動化,只有把膠紙摺好入箱的步驟,才需要人手。兩台機器,一班四位坐在機器前的員工,分成早班、中班、晚班,讓機器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生產,熱氣裊裊上升,塑料像熱氣球一樣膨脹的形狀,往後的日子裏,這些塑料就會與它們以後包裝的貨物一樣,乘上飛機,飛向天空。


當我們問及陳先生對於工廠有什麽期望時,他笑說:「還談不上什麽期望呢。做好現在,就已經足夠了!」我們問他,難道不想把工廠發揚光大嗎?因為他的工廠不僅僅只是一個生產塑膠的地方,還承載著香港七十年代工業起飛的回憶,是屬於香港人的傳統文化,很值得繼續做下去。陳先生聽完之後,苦笑,坦言道:「我明白大家對於塑膠廠的期望。但現實是,我們現在的處境,已經很難繼續做下去了。因為社會環境已經產生變化,大家的想法也不同了,尤其是年輕人……沒有多少年輕人願意入行做塑膠,覺得做這行吃力不討好,所以我們人手非常短缺。雖然我這塑膠廠還會收到訂單,仍然有發展的潛力,但是因為沒有新血加入,所以塑膠廠的營運岌岌可危。在不久的將來,如果實在沒有新人加入,又到了我身體無法支撐的時候,無奈之下也要關閉工廠了。」


圖:膠袋的顏色是由染料決定,本來都是白色膠粒。

一時之間,採訪人也為工廠「馬上要倒閉」的處境而感到憂慮。我們問陳先生,究竟有什麼可以幫到手,讓他的工廠在未來可以繼續發展下去?畢竟這些傳統文化本來已經是鳳毛麟角,失去一個便是永遠失去了,塑膠廠在香港成為絕唱。陳先生說:「我不能說未來是一條絕路,因為我的工廠不是不能盈利,而是缺少一些人手幫忙。如果想在未來繼續發展下去,我想可能要先租一個更大的地方發展吧?元朗?上水?我也不知道。當然,當務之急還是要找一些願意入行的新血學習如何做塑膠,才能讓工廠發展下去。這就是工廠未來的路。


工廠未來的路究竟如何,此刻無人會知。但我們只知道,工廠作為香港工業發展的見證者,承載著香港人的共同回憶;失去了,就等於失落了香港的過去。採訪完陳先生,知道塑膠廠現在的處境,不禁反思,究竟香港人可以做些什麼,保護屬於香港的回憶呢?


文:「我要返工」良心平台

343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